中科院院士回忆杨振宁的一生:上午10时30分,天?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科学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著名量子科学家 物理学家说他非常难过。 “原本上午10点30分杨先生还好好的,后来听说11点30分他又走了。大家都很伤心,以为杨先生能活下来。我觉得很突然,当然也有心理准备,但我总觉得杨先生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潘建伟悲伤地说。潘建伟认为,杨振宁先生最大的贡献是给了中国人民信心,改变了原来“中国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 “所以我认为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使我国成为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贡献的科技强国。我想这是杨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潘建伟说,“我们将继续做好科学研究,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据报道,13岁时,杨振宁就告诉父母:“有一天我会获得诺贝尔奖。”16岁时,他以同样的学术能力考入西南联大。 35岁时,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扬世界。 1956年6月中旬,杨陈尼夫和李政道向《物理评论》提交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一致性成立吗?”的论文。 》。他们的结论是,β 衰变或所有弱相互作用的一致性守恒问题并未最终得到解决。为了证实他们的想法,杨振宁和李政道还在文中设计了五个实验,供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来检验他们的想法。展开全文
然而,大多数物理学家强烈反对这一点,认为不可能违反一致性守恒定律。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吴建雄愿意做其中一项实验。吴建雄在钴60同位素核上的实验成功证明了弱相互作用时一致性不再有效。
1957年1月15日,杨振宁、李政道完成实验报告论文。从此,一致性不守恒被物理学界正式认可。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中国青年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杨辰宁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连接着中西文化。这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永恒的回响。他的家人和国家。他将自己的人生比作“一个圆”,从清华大学出发,穿过世界舞台,最后回到家乡。
清华大学发布贺词,悼念杨振宁。官网首页改为黑白,第一张图片配文“深深缅怀G·杨振宁”。
此外,清华大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账号的头像也改为黑白。
西湖大学发布声明,“向著名物理学家、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先生致以深切哀悼”。
西湖大学的官方网站也已改为黑白。
东莞理工学院官网主页也改为黑白。据悉,1993年,杨振宁来到东莞学院技术学院分享学术报告并被任命为学校名誉院长。
之前报道过
编辑:林熙和
审稿人:灵山
【来源:九拍新闻、央视新闻、红星新闻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