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琉璃河遗址成为下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
![]()
中青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张敏)北京将把琉璃河遗址作为下一个城市遗产申报项目。已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是记者近日从首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消息。在10月29日举行的国家文化中心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十四五”高质量收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轴线应用保护办公室副主任褚建豪表示,琉璃河是发掘时间最长的西周封建遗址,是我国发掘时间最长的西周封建遗址,是无锡苏德之地,也是我国内涵最丰富的地方。加强保护针对琉璃河遗址,北京市政府提出“将琉璃河遗址打造为北京下一个文化遗产项目”。褚建豪介绍,2021年,北京市在市推进国家级文化遗产建设领导小组下增设了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专项建设小组,有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公布实施,琉璃河遗址公园规划获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遗产公园建设规划国际征集工作已完成。通过不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21年未开馆藏文物中昂题词“太保雍子”,印证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通过高精度国内首次重建了人类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商周考古领域的家谱。成为西周燕国氏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突破,并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惊人成效。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北京成为全球拥有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一成功得益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层协调机制、坚实的法律保障、广泛的公众参与以及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十四五”期间,在应用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推进北京老城区总体保护,认定历史建筑312处(座),探索“申本出”、“共济院”等特色做法。同时,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京冀大运河全长62公里开放游轮通航。在保护长城方面,北京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修练技能路径。通过完善规划体系、推广研究型抢修模式、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应用无人机、机器人巡检等技术手段,形成全链条防护格局。同时,北京将继续举办长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并组建了近500人的团队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防护环境。首都“十四五”系列高质量总结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化中心专场活动。照片由主办方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